主页 > 生活 > 正文

​高颎(高颎简介)

2024-01-21 01:07 来源:涩陋网 点击:

高颎(高颎简介)

高颎作为隋朝的开国元勋,究竟有着怎样的一生?

高熲出身河北渤海豪门士族,渤海当时在北齐境内。高熲的父亲高宾,在北齐官至龙骧将军、立义都督,因为遭到同僚构陷,得罪了高欢,只好投奔北周,受到宇文泰的赏识。高宾这段不太起眼的经历,决定了高熲起伏跌宕的命运,我会在文章的结尾,解释其中的蹊跷。高熲少年有为,他17岁就因战功,封县伯,获得开府资格。南北朝时期,“开府仪同三司”虽然有点滥,但一个胡子还没长壮实的毛头小子,就能获得这种资格,实在让人咋舌。

1

当绝大多数政客,把开府设定为人生一辈子的顶点时,高熲却翱翔青云,俯视开府。大象二年,39岁的高熲迎来人生的再一次飞跃。意图取代北周的杨坚,锐眼识才,他向高熲抛来橄榄枝。周宣帝的昏庸,和杨坚的崛起,让高熲意识到北周灭亡只是时间问题。当大多数人选择忠于宇文家族,排挤杨坚的时候,高熲坚定地站在了杨坚身边。要知道,那时候的杨坚,在各种势力的打压下,一度自身难保。高熲的加盟,可谓雪中送炭,这恐怕就是杨坚对高熲的信任基础。

2

杨坚的专权,终于引发政治危机。宇文泰的外甥,柱国大将军尉迟迥起兵讨杨,他勾结北齐残余势力、突厥和南陈,以河北和山东之地,合军十三万,其声势之大,弄得满朝噤若寒蝉。前线大军消极怠战,朝内杨坚连点三将,他们不是拉肚就是脚疼,拒绝出征。杨坚很清楚,这些人都是骑墙派,见势不妙,等着看他的覆灭。就在杨坚面临强大的军事和政治双重压力之时,高熲站出来,主动请缨上前线。高熲临危受命,他与前敌总指挥韦孝宽一起,打败叛军,尉迟迥自杀。战后,杨坚在内室为高熲庆功,御帐,改封义宁县公,升柱国大将军。

3

大隋建立后,高熲文武一把抓,既要履行宰相的职责,还要经常统兵出征。他修订新法律,规划督建大兴城,三次以长实身份主导军事行动,在消灭南陈、征伐高句丽和突厥的过程中,立下殊勋。熲忙得不亦乐乎,仿佛是大隋的“二主子”,这就招来一轮接一轮的诬陷。杨坚选择了对高熲的信任,先后或杀或贬了一批高熲的反对派,甚至有人进言高熲乘兵权在手准备谋反,杨坚都置之不理。

隋朝第一开国元勋高颎,为何最后失宠被废除?

隋文帝杨坚统治下的隋朝之所以强悍富裕如斯,离不开高颎的辅佐,甚至可以说,如果没有高颎,隋文帝的政绩会大打折扣。高颎是真正文武兼备的重臣,他为帝国的未来操碎了心,但也在不知不觉中得罪了不该得罪的人,比如杨广,比如杨谅,而最不该得罪的就是独孤迦罗。当然这种得罪并不是一种故意或者说是自己能感知到的行为,而仅仅是他触动了对方的利益。

高颖和杨坚是同年出生,这对君臣曾在长达近二十年的岁月里亲密合作,给帝国带来了长远的发展。当初杨坚欲篡位,而尉迟迥起兵攻打杨坚欲复兴北周,杨坚这边在无人愿意出任总指挥的情况下,高颎主动请缨解了杨坚的难处,并且不负众望,短短两个月就取得了胜利。

杨坚登基之后,高颎这为无可争议的功臣做了尚书左仆射,成为帝国的宰相。功高震主这样的事,高颎自然也是懂的,所以他曾经数次请求辞去高位,但是杨坚最终还是将高颎放在宰相位上,作为自己最得力的帮手。

后来在灭陈的过程中,高颎作为晋王杨广的副手、实际上的指挥参与了该战,最终南陈被灭,但在这一场战争中,却埋下了一颗小小的炸雷,当时杨广想要得到陈后主的妃子张丽华,但被高颎阻止,虽然阻止的理由是充分的,但是却还是让杨广很不舒服。

高颎的军事能力是毋庸置疑的,而其处理政务的能力也是有目共睹的,尤其是在帝国的财政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,建立了新的税收登记标准,使得纳税人口显著增加,最大程度的增加了帝国的财政收入。

这样的人才,杨坚必然是相当珍惜的,在很长时间内,杨坚也确实很信任高颎,甚至有人诬告高颎谋反,杨坚还把那些人处死。但是信任这种东西不可能永远存在,或许一件小事就能让两人之间的信任崩盘。

而杨坚对高颎的不信任始于独孤迦罗。实际上,高颎的父亲原本就是独孤迦罗的父亲独孤信的幕僚,还被赐了独孤姓,因此在曾经的一段岁月里,独孤迦罗和高颎的关系也还是很好的。但随着杨坚对高颎越来越信任,独孤迦罗似乎感觉到了威胁,因为最值得杨坚信任的应该是她,而不应该是别人,而有一件事的发生,终于让独孤迦罗开始怨恨高颎。

我们都知道,独孤迦罗醋意很大,杨坚基本只能宠她,而不能有别的宠妃,但是有一段时间,杨坚宠幸了尉迟迥的孙女,而且逐渐离不开她,独孤迦罗知道后在杨坚上朝的时候处死了尉迟氏。杨坚一气之下骑马飞跑上山,当时高颎和杨素追上了杨坚,高颎对杨坚说:"陛下岂以一妇人而轻天下!"

将独孤迦罗说成一妇人,这让她非常生气。之后杨坚动了易储的心思,问计于高颎,高颎以“长幼有序”劝谏杨坚,杨坚虽然没有说什么,但是独孤迦罗知道后就有了除掉高颎的心思。如果高颎一直不松口,杨广成为太子的可能性就会降低,毕竟嫡长子继承制在当时确实已经是规制,强行更改除非能获得很多人的支持,而宰相高颎拒绝,这绝不是好事。

等到高颎的小妾生了儿子,独孤迦罗终于找到了攻击高颎的机会,当初高颎之妻去世后,独孤迦罗曾劝说杨坚为高颎续娶继室,但是高颎却拒绝了,表示自己空闲时间只想吃斋念佛,并无意于再娶。结果现在却和小妾生了儿子,独孤迦罗就对杨坚说高颎这是欺骗陛下,为的就是爱自己的小妾。独孤迦罗的话在杨坚这里是非常管用的, 杨坚对高颎的态度真就冷了几分。

之后独孤迦罗又拿高颎反对东征而且无功而返这件事上做文章,离间杨坚和高颎,再加上当时出征的汉王杨谅也哭诉自己差点被高颎杀死。杨坚对高颎再次冷了几分。

等到王世积被告发谋反之后,高颎因为曾和王世积有过接触而遭到了怀疑,并且王世积似乎从高颎那里听到过宫禁之事。杨坚遂决定治罪于高颎,结果贺若弼、宇文弼、薛胄、斛律孝卿、柳述等朝中重臣联名上书证明高颎无罪,这还了得,这简直就是挑战皇帝的权威,于是高颎就被免官回了家,只保留了他齐国公的爵位。

过了不久,高颎的国令又向杨坚告发高颎,说高颎的儿子曾用司马懿的事例来劝说高颎,这一次杨坚直接将高颎贬为庶人。到杨坚去世之前,高颎再也没有被启用。

高颎的历史地位和贡献

高颎(541年—607年),隋朝著名宰相、军事谋臣。一名敏,字昭玄,鲜卑名独孤颎,渤海蓚(今河北景县东)人,隋朝杰出的政治家、战略家、军事家。

高颎善于识别和推荐人才,注意保护有功之臣。为人谦逊,不居功自傲。史称其有文武才略,明达世务。为相执政近二十年,竭诚尽职,功绩卓著。

高熲最大的贡献如下:

一、政治方面:制订新律

开皇元年(581年),针对北周刑法繁杂苛酷的情况,高颎奉命与郑译、杨素等修订刑律,其篇目与基本内容,以《北齐律》为蓝本,所谓“多采后齐之制”。制定新律,奏请颁行。

新律将以前法律中的“反逆、大逆、叛、降"改为"谋反、谋大逆、谋叛”,强调将此类犯罪扼杀于谋划阶段;又增加了“不睦”一罪,使十种罪名定型化,并正式以“十恶”概称。自从《开皇律》创设“十恶”制度以后,历代封建王朝均予以承袭,将其作为封建法典中的一项重要的核心内容,是有效维护封建统治的有力武器。

二、行政方面:修建新都

开皇二年(582年),隋文帝杨坚以长安旧城,自汉以来,屡经战乱,凋残日久为由,在苏威、高颎等人的谋议下,决定在龙首原创建新都,以高颎领新都大监,“制度多出于颎”。为后来唐代长安的繁荣,奠定了基础。

三、军事方面:平尉迟迥

杨坚为北周静帝大丞相时,知高颎强明,知兵事,多计谋,任相府司录。北周大象二年(580年),杨坚派上柱国韦孝宽率军攻讨起兵反抗的相州总管尉迟迥,大军与迥军隔沁水(今山西、河南境沁河)相持,高颎自请前往监军。随即架桥于沁水,当迥军于上游纵火爆企图焚桥时,高颎令制土堆于水阻之。大军渡沁水后,下令焚桥,使士卒无反顾之心,奋勇进击,大败尉迟迥军。继而与韦孝宽等乘胜攻破邺城(今河北临漳西南),很快平定了相州之乱。

三、军事方面:南下平陈

隋文帝有统一南北之志,高颎推荐贺若弼、韩擒虎二将分别任吴州和庐州总管,作灭陈准备。隋开皇元年(581年)九月,节度上柱国长孙览、元景山两路隋军攻陈。开皇二年(582年)春,陈宣帝卒,陈遣使请和,遂以"礼不伐丧"为名而班师。开皇三年(583年),高颎率军与诸将分道击突厥。开皇五年(585年),任左领军大将军。开皇七年(587年),隋灭后梁,高颎奉命赴江陵(今属湖北荆沙)安集其遗民,甚得人和。

不久,高颎向文帝献取陈方略:在江南收获季节,调兵扬言进袭,使陈集兵守御,以误其农时;不断以佯动迷惑疲惫陈军,待其习以为常而懈怠时,举兵渡江进击。同时派人潜入陈境,纵火焚其储备物资,使之困敝。文帝纳其策。开皇八年(588年)冬至开皇九年(589年)春,在隋灭陈之战中,任晋王杨广元帅长史,三军谘禀,皆由其处断。灭陈后,加位上柱国,进爵齐国公。

三、军事方面:反击突厥

开皇十九年(599年),高颎率军出朔州道,与右仆射杨素等分道击突厥。连续获胜,追越白道(今呼和浩特西北),过秦山(今内蒙古大青山)700余里而还。

隋唐杰出政治家高颎生平简介

高颎,一名敏,字昭玄,鲜卑名独孤颎,隋朝杰出的  政治  家、战略家。大业三年,见炀帝奢靡,甚为忧虑,有所议论,为人告发,与贺若弼同时被杀害。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隋唐杰出政治家高颎生平简介,希望大家喜欢!

高颎生平简介

高颎(541年—607年),一名敏,字昭玄,鲜卑名独孤颎,渤海蓚(今河北景县东)人,隋朝杰出的政治家、战略家。其父高宾是上柱国独孤信的僚佐,官至刺史。为隋朝宰相执政近20年,后因反对废太子杨勇并得罪独孤皇后,遭隋文帝猜忌,被免官为民,不久后又免去齐国公爵位。隋炀帝时,被起用为太常卿。大业三年,见炀帝奢靡,甚为忧虑,有所议论,为人告发,与贺若弼同时被杀害。诸子遭到流放。

高颎之父高宾曾在北齐为官,因避谗而投奔北周,北周大司马独孤信引其为僚佐,并赐姓独孤氏。后独孤信被诛杀,其家人被发配四川。独孤信之女,文献皇后以宾父之故吏,每往来其家。高宾后来官至鄀州刺史,及高颎尊贵后,又追赠礼部尚书、渤海公。

高颎出生于公元541年(东魏兴和三年)。高颎少年聪明敏捷,很有度量胸襟,读了一些史书,特别擅长辞令。当初,在孩童时,家有一棵柳树,有百尺多高,繁茂挺拔如同车盖。乡里的老年人说:“这家要出大贵人。”

公元558年(北周明帝二年),高颎十七时,被北周齐王宇文宪引为记室。不久又迁下大夫。以平齐之功拜开府。

公元580年(北周大象二年)五月十一日,北周宣帝宇文赟病死,周静帝宇文衍即位。隰州稽胡叛乱,高颎随越王宇文盛讨平之。

高颎怎么读

高颎是隋朝的一位大功臣,他帮助隋朝皇帝杨坚一统  天下  。高颎名字的读音并非人人皆知,那么高颎怎么读呢?

其实高颎怎么读这个问题一点都不难。高颎,高作为一个姓氏,读作gao,音调为一声,高字是一个上下结构。通过对结构以及拼音的学习,对高字的读法便会有一个更深刻的记忆。高在中国百家姓中是一个大姓,在  历史  上有很多高姓的名人,其中高颎就是其中的一位。

颎,这个字整体结构相对复杂,读音比较特别,颎字是一个左右结构,页字为它的偏旁,读音是ying,音调为三声。通过对颎字的拼音以及结构的学习,对颎字的读法便有了更加深刻的记忆。颎字用在姓名中,所表达的含义是聪明,机智的意思;除此之外,颎字的意思还有思想独特,有创造力的意思。

通过对颎字深层含义的了解,便会发现高颎的一生和他的名字有着很大的联系。高颎从最初就是杨坚的得力手下,当时杨坚是一位丞相,他不会轻而易举的任用每一个人,只有那些有胆识,有谋略的人才会被杨坚招揽为他的手下。高颎成为他的手下,就表明高颎自身具备这些优良的品质,高颎不仅有谋略,有胆识,而且文武兼备,是难得一见的人才。高颎一心一意的辅佐着杨坚,在创建隋朝期间,高颎凭借自身的智谋会给杨坚提出各种更为高效的  措施  。因此高颎被称为是隋朝的开果元勋。结合高颎名字的含义,他的智谋在名字中都有所体现。

高颎怎么死的

在隋朝有着很大的声望,然而他的结局却令人十分惋惜。关于高颎怎么死的这个问题的答案是他是被隋炀帝杨广杀死的。

高颎是隋朝的丞相,他能文能武,深受隋文帝的欣赏。可是在杨坚准备废除太子杨勇的时候,高颎就主动提出了相反的  意见  。隋文帝想要立杨广为太子,高颎却反对,于是杨广和高颎之间便有了很深的矛盾,杨广为了自己能继承皇位,必定先要除 掉高颎。

高颎是一位很正直的丞相,他从来不喜欢在皇帝面前说一些虚假不真实的话来夺得皇帝的喜爱,可是并不是人人都和高颎的想法一样。高颎一般不允许他人轻易接近皇帝,就是怕他们说一些浮夸的话语,不仅对国家建设没有 帮助作用,而且还会使得皇帝冲昏头脑,陷入盲目自大中。高颎的这一做法使得当时的很多人都对他有了怨言,他的这种做法大大减少了河皇帝接触的机会,从而前程也会有所影响。为了打倒高颎,他们便四处搜集高颎的罪行。最后高颎被抓住了一个很小的把柄,这使得他陷入了困境中。

在隋炀帝登上皇位后,高颎依旧毫不掩饰的发表自己的想法来反对隋炀帝的一些想法,这必定会惹怒隋炀帝,而且他对隋炀帝十分不满,隋炀帝以及身边的大臣有恢复北周声乐的想法,可是高颎却直接说,北周灭亡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过度痴迷于音乐,这暗示着隋炀帝的此做法很有可能导致国家灭亡。在最后,高颎的种种行为都极大的触犯了杨广,所以说关于高颎怎么死的这个问题的答案就是被杨广杀死的。

猜你喜欢:

1. 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十个皇帝盘点

2. 比丞相大还有什么官职

3. 历史最厉害的皇帝

4. 唐朝皇帝有哪些 唐朝皇帝列表

5. 历史人物陈叔宝简介

高颎