主页 > 社会 > 正文

​什么是知识?

2024-11-22 16:34 来源:涩陋网 点击:

什么是知识?

#学问分享官#

既然是学问分享,学问咱可理解为知识。既然是知识分享,那咱们先想想什么是知识?怎样的才算是知识?一篇文章能否称之为知识?电影算不算是知识?

也许你会说知识,知识就是有信息增量,有不知道的事,看过发人深省,思绪良久,能给自己带来正向感受,能影响你做出行动等等诸如此类。

那什么是知识?

李笑来给知识下了个定义:

所谓知识,指的是能够指导我们做出更好的决策,且长期来看更可能会给我们带来更好结果的那些信息。

也就是说,所谓的知识,最终只不过是一些信息,然而,它们也不是任何信息,

而是①能够指导我们做出更好的决策,②更可能为我们带来更好的结果。

于是,绝大多数的信息,谈不上是知识。

知识改变命运,这句话我们耳熟能详。

因为受到这句话鼓舞,很多人奋发图强,撸起袖子加油干,希望通过自己努力改变命运。

但有相当一部分人,并没有掌握筛选有用知识得到标准,只是一股脑地学习,最终结果通常不尽如人意。

而这时,他们不会反思自身错误,反过来埋怨知识并不能改变命运,一切都是谎言,也就有人大肆宣传的“读书无用论”。

这其实和“知识”有什么关系呢?

上学时,老师很纳闷,教一样的知识,有的学生就学的很好,有的就学的很差。同一位老师,同一个物理空间,但每个人眼中看到的截然不同。每个人的世界都不一样,外界给予的信息接受程度也不一样,自然效果也不一致。

因此,我们弄清一些重要概念,就足矣让我们人生发生改变。

比如,你认识这个“龎”这字怎么念,但这事儿本身无法成为你人生中重要的依据,且这字是否存在,以及是否认识从而改变你的生活,答案非常显然都是否,无论从长期还是短期。

因此,咱们就可以把“能否指导我们做出更好的决策”简化为“是否有用”,这更为简单明了。

定义清晰,会影响人做出不一样的行动。比如我们往往会去看豆瓣评分高的电影,因为这是很多看过的人帮我们筛选出来,经过相当长期时间的检验。

电影明显属于娱乐化内容,但从李笑来定义看来,是知识。

1.它影响读者决策———大多数读者真的会去看

2.长期来看,对读者带来更好结果———起码品味和品位都提高了,将来输入质量只能越来越高。

我自己就经历过这瞬间,看了几部高分经典电影,不同国别。再去看时下流行电影,说不出哪里不好,但总感觉差很多味道。

因此,咱们分辨知识就很容易了,无非问自己两个问题:

1. 知道了这些之后,我的哪些决策会因此改变?

2. 长期来看,这些东西可能为我带来哪些想得到或者想不到的好处?

你应该见过工作的人,告诉还在读书人的话:“我年轻时不懂事,早知道多读点书好了,你要多读书,不然出了社会真的很吃亏”。

可是正在读书的那位,并不能明白。还是一代一代的如此,话反反复复地说。

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,这是因为他们在思考知识价值的时候,只考虑有用没用,而忽略另外一个重要的维度,那就是时间。

我们大多数只注重短期有用,却忽略长期是否有用。

学统计有啥用,以后又不从事这行业;学英语有啥用,以后又不出国;学吉他有啥用,还浪费钱;学编程有啥用,这是自找苦吃;学这知识点有啥用,又不考哪个;看书有啥用,变成书呆子………

可拿长期来看,你又是如何知晓什么知识有用?什么没用?不管有没有用,学了再说,你不知道它在某一场合就能帮上你。

正如董卿说:“我始终相信我读过的所有书都不会白读,它总会在未来日子的某一个场合帮助我表现得更出色。”

大部分人判断一个知识有用没用,是取决于能不能立刻见效,立刻能进步,有及时反馈的那种。

这和我们一直以为的考试有关,考试结束后就会有反馈。通过做题,检验到底掌握没掌握?学这知识能不能解题?对考试提分有没有用?

这是一种认知偏差,我们忽略有用其实是有期限:分为长期和短期。

一件事很难在短期见效,甚至在长期也不一定能见到效果。这个长期我们之前讲过,每个人的“长期”都不同。

现在我们知道了,既然满足有用和长期有用的信息是知识。

但也有一些知识是有繁衍能力的知识,比如逻辑学和英语。逻辑学可让你去验证别的知识是否正确,逻辑是否站的住脚。英语,听说读写,你会读这一项就打开另一个知识的世界。

总结一下

所谓知识,指的是能够指导我们做出更好的决策,且长期来看更可能会给我们带来更好结果的那些信息。

也就是说,所谓的知识,最终只不过是一些信息,然而,它们也不是任何信息,

而是能够指导我们做出更好的决策,简化成是否有用,更可能为我们长期带来更好的结果。还有衍生能力的知识,掌握这种知识事半功。

@朱同学在努力

#「闪光时刻」主题征文 二期#